126 主臣相得(1 / 3)

作品:《东晋:我的权臣父亲

张元驾驶马车从荥阳出发,驶过河南、弘农二郡。

马车停靠在潼关前,他回忆自己一路驶来,入目所见。

曾经行人、车马川流不息的官道,如今已经被飞鸟走兽所占据。

张元在年少时,曾经到过洛阳,对那里的繁华印象深刻,然而,前尘往事已成云烟。

经过桓熙、苻健的精耕细作,随处可见被荒废的村庄。

虽说在苻健带走张遇之后,许洛之地又迎来了新的主人,前徐州刺史周成。

但周成也仅仅是在经营许昌,至于派了五百将士占据洛阳,只是作为警哨,监视桓熙、苻健两位恶邻的动向。

綦毋伯达向桓熙请求,希望能把进入机巧院任职的机会,留给自己孙儿长大以后。

綦毋氏既是华夏姓氏,也是匈奴姓氏,王猛因而有此疑问。

“先生又为我办成了一件大事,我又该如何赏赐先生。”

“先生与嫂夫人一同回府,这些公文,由我带回去处置。”

回到未央宫,桓熙先是安排信得过的三名奴仆,每日往桂花树下察看,看是否有人翻动过泥土。

王猛并不居功,他道:

“下官不过是吩咐了一句而已,还是主公当初千金买马骨,才让匠人们争相献上传家之法。”

他怀疑这老头是在招摇撞骗。

说着,桓熙动容道:

夫妻二人见到桓熙都很惊讶,赶忙起身行礼。

像这样的功劳,桓熙确实不怎么好赏赐,他只得将自己庶长女的女儿酒拿出来画饼。

但问题就出在家境富裕上,老人为儿子取了一位美丽的妻子,不曾想却因此惹出了祸事。

他也担心这位老人家抡不动锤子,而机巧院里养了上千名匠人,其中就不乏技艺精湛的铁匠。

綦毋伯达解释道:

“先祖正是晋国大夫。”

桓熙特意派遣一百名骑兵,经由小道,绕开了驻扎有足足五百将士的洛阳城,前往成皋接应。

小孩正是老人的孙儿,老人的妻子早逝,儿子同样死得早,只留下一个时年九岁的孙儿与他相依为命。

桓熙让人给这对祖孙安排住处,又吩咐铁匠依照此法,多次锤炼,看看要想获得与百炼钢相同的品质,需要多少火,能够节省多少工时。

等回去玉堂殿的时候,李媛告诉他后厨正在熬煮鸡汤,由于不知道桓熙什么时候回来,就没有提前准备。

此事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,有五十多名太守、县令,因为不能安抚治下百姓,被下狱诛杀。

“三为减少碳在炉气中的烧损。”

王猛当然不是这个意思,但也知道桓熙不是真的发怒。

綦毋伯达更是惊诧不已,没想到眼前的年轻人就是如今的关陇之主,他赶忙牵过孙儿,带着他向桓熙行礼。

七年前,石虎下令从民间征选民女三万多人,而太子石宣、王公贵族们也私下发令征选民女上万人。

毕竟在王猛投奔桓熙之前,他们夫妻的日子过得清贫,又哪有钱去请厨娘。

“先生既然在会客,我又何必去打扰,反正闲来无事,见这孩子天真烂漫,就让他陪我说了会话。”

由于沿途荒无人烟,无论是一百骑兵东出,还是接应马车入关,都不曾惊动洛阳城里的守军。

军府内,王猛先行接见了老人。

等桓熙吃饱喝足,王氏也要告辞离开,桓熙见王猛没有要走的意思,索性让人把剩余的公文搬走,说道:

正所谓千金买马骨,綦毋伯达能给孙儿安排一个前程。

这位老人掌握了桓熙梦寐以求的灌钢法。

就连操作锻铁的匠人,也同样领了一笔不小的赏钱。

当铁料被从炉中取出,加以锻锤,而后再炼再锤,不一而足,可以两三次,也可以多次。

就在李媛也准备给自己盛上一碗时,却听桓熙又道:

“当与先生共享。”

桓熙时常造访王猛的府邸,也没少吃他妻子做的饭菜。

桓熙点头道:

“此事易耳。”

“二为生铁熔化之后,不会流矢,能更好地与柔铁熔融混合。

此时军府中的僚佐都已归家,只有王猛的厢房还在亮着烛光。

王猛起身道:

“这怎么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