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9 有喜有忧(1 / 2)

作品:《东晋:我的权臣父亲

桓熙对于这场战争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,在朱序的三万河西鲜卑将士抵达之后,梁军已经补足了最后一块短板,便是没有弓骑的缺陷。

战争是一门多兵种配合的艺术,在朱序抵达之前,梁军并非没有弓手、弩手。

邓羌的三万重甲步兵里面,就有一万人佩带弓弩。

但是唯独缺少了骑射手,也就是弓骑。

关陇突骑,顾名思义,便是用于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。

隋唐之际的学者颜师古在注解《汉书·卷四十九·晁错传》时,就有提到:突骑,言其骁锐,可用冲突敌人。

当然,也存在具备骑射能力的突骑兵,但是,至少梁国的这支关陇突骑是以近战为主,几乎放弃了远程打击能力。

这也与桓熙的建军思路脱不开关系。

早些年,如今的近卫义从五千骑兵,其中就有两千人,在配备骑枪之余,也携带了弓矢,既可远程打击,又可近身肉搏。

但在桓熙征服河套地区的铁弗鲜卑之后,得到了匈奴人效忠的他,也随之放弃了骑兵的全面性。

即,不需要匈奴弓骑具备多么出色的近战能力,也不需要近战骑兵用弓箭射死对方。

桓熙一直以来都坚持一个观点:人的精力有限。

如果强调骑兵的全面性,那么很有可能便是在近战与骑射两方面都很平庸的结果。

桓熙并不缺少骑兵,光是具备战兵编制的骑兵,便有近卫义从、关陇突骑、百保鲜卑三部,共计二万五千人。

虽然这二万五千人都属于是近战骑兵,但只需要桓熙一声令下,河西、河套地区的胡人完全能够拼凑出二十万骑马控弦之士。

当然,桓熙从未动员过如此数量的胡人,也是考虑到战后的赏赐问题,总不能让他们千里迢迢赶来为自己作战,却在战后一毛不拔。

真要这样做,如果再有下次,哪怕这些匈奴人、鲜卑人碍于桓熙的淫威,终究还是来了,只怕也会选择出工不出力。

这一次,王猛砸锅卖铁,为桓熙征调了三万河西胡人,五万河套胡人,总计八万步骑,也是因为有利可图。

只要能把盐池拿下,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
昨日在黄土塬的那场战斗,桓熙只带了近战骑兵出营,被围困在黄土塬时,无法居高临下的用齐射杀伤敌军,只得骑兵近战肉搏。

如果当时有一万步军弓弩手在,只怕慕容恪也不敢攻山。

当然了,谁家会带着步军弓弩手前去劫营。

如今朱序带来了河西鲜卑,使得桓熙麾下拥有了一支具备远程打击能力的骑兵,在得到关陇突骑与近卫义从的保护之下,这支骑兵一定能够派得上大用。

只不过还有一个让桓熙头疼的问题,便是步弓的数量太少了。

“罢了,骑弓也是弓,只不过是相较于步弓来说,射程短了些而已。”

桓熙叹气道,这世上哪有尽如人意的事情。

让桓熙无奈的还有箭矢的数量。

朱序带着河西鲜卑从陇山一路上轻装上阵,急行军不仅没有准备多少粮食,就连弓矢也没携带多少。

根据朱序的汇报,河西鲜卑人均只有两张骑弓,二十支箭。